一场看似普通的头痛,竟可能是致命警报。近日,52岁的刘女士因忽视持续加重的头痛,险些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夺去生命,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医院(番禺区中医院)精准治疗后,最终转危为安。
头痛不止竟因“大脑感染”
事发周末,刘女士收拾房间时突然感觉前额胀痛,刚开始以为是没休息好,想着“睡一觉就好”。但随后几天,头痛从偶尔隐痛转为持续3—5小时的胀痛,严重时翻身都难,整夜无法入睡,还伴随全身酸痛乏力、左耳耳鸣。
意识到不对劲,刘女士赶紧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医院神经内科就诊。接诊的郭晓兵主任团队了解到,刘女士曾有恶性肿瘤病史(已痊愈),亲友多人近期患流感,但她无发热、咽痛等典型流感症状。查体时,医生发现其颈部僵硬如“木板”,低头时疼痛明显——这是典型的“脑膜刺激征”,结合其他症状,高度怀疑刘女士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。
医生的判断在刘女士的检查结果中得到了印证:头颅CT和MRI未见异常,但腰椎穿刺显示颅内压达240mmH₂O(正常值80-180mmH₂O),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,葡萄糖/血糖比值低于0.4(正常应>0.6),提示细菌性感染可能。治疗期间,刘女士口周出现疱疹,伴随发热,提示合并病毒性感染。
14天精准治疗脱险
针对病情,郭晓兵团队立即为刘女士启动个体化治疗,依据脑脊液病原学结果,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,联合抗病毒药物阻断病毒复制,同时密切监测指标变化调整用药。14天后,刘女士头痛缓解、发热消退、颈部僵硬感消失。复查显示颅内压恢复正常,脑脊液白细胞接近正常,病原微生物核酸高通量测序阴性,感染被彻底控制。出院时,刘女士感慨道:“幸亏及时就医,再拖后果不堪设想!”
中枢神经系统感染(简称CNS感染)是病原体侵犯脑或脊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,堪称“大脑隐形危机”。郭晓兵介绍,该疾病起病隐匿易误诊,早期症状与感冒、疲劳相似,如头痛、发热、全身酸痛等,约30%的患者最初会被误诊为“普通感冒”,从而错过发病后48小时的黄金治疗期。此外,该疾病进展迅速、致死致残率高,病原体可能直接破坏脑组织,或引发脑水肿、颅内高压,严重时导致昏迷、癫痫甚至死亡。相关数据显示,细菌性脑膜炎死亡率在5%—30%,真菌性脑膜炎(如隐球菌)死亡率超过60%;即便幸存,也可能遗留智力障碍、瘫痪、癫痫等后遗症。他指出,免疫力低下者(肿瘤患者、长期用激素者)、婴幼儿、老年人,以及有头部外伤、中耳炎/鼻窦炎未愈者,均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,需格外警惕。
做好五点可降低感染风险
郭晓兵提醒,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因病变部位和范围而异,但出现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,包括突发高热(>38.5℃)、寒战、全身酸痛、乏力,或无明显发热但持续疲劳;剧烈头痛(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)、恶心呕吐(与进食无关)、意识模糊、性格改变(如突然暴躁或淡漠)、肢体麻木/无力、抽搐;颈部僵硬(低头时疼痛)、口角疱疹(提示病毒感染)、视力/听力下降;近期有头部外伤、中耳炎/鼻窦炎未愈,或接触过流感患者、有蚊虫叮咬史。
同时,做好以下五点可降低感染风险:一是把好入口关,不喝生水、不吃未煮熟的肉类(如生鱼片、半熟牛排),防止病原体经消化道侵入;二是及时处理小炎症,如中耳炎、鼻窦炎、牙周炎等“小病”拖延可能扩散至脑部,需尽早规范治疗;三是保护头部防外伤,头部开放性伤口及时清创缝合,必要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;四是防蚊虫阻断传播,夏季用蚊帐、驱蚊液,少去草丛、树林等蚊虫密集区域,避免蚊虫叮咬传播病毒;五是接种疫苗强防护,儿童按计划接种乙脑、流脑疫苗,老年人、免疫力低下者建议接种肺炎球菌、流感疫苗,降低继发感染风险。
“大脑是人体‘司令部’,一旦发生感染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郭晓兵提醒,若出现头痛伴随颈部僵硬、持续加重、发热等症状,务必第一时间就医,只有早识别、早治疗才能有效守护生命健康。
文:番禺融媒记者潘晓均 通讯员杜振萍